城市与环境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211/C
国际刊号
:ISSN 2095-851X
首页
>
期刊目录
京津冀地区间经济影响及溢出和反馈效应分析
作者:
姚愉芳 陈杰 张晓梅
[摘要]
作者在Miller两区域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分解了三区域模型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反馈效应,进一步探讨了这三种效应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京津冀三个区域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反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区内乘数效应均远大于溢出效应与反馈效应,即三个地区的产出增长主要是通过内部最终需求和出口的增加而引致的。计算结果有力说明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全文
[
PDF
910.0 MB ] 2016.1 (3):3-14 浏览( 2711 )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来自山东...
作者:
杨骞 王弘儒 刘华军
[摘要]
为了应对区域性特征日益凸显的大气污染问题,中国在多个区域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证检验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效果对于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区域空气质量的整体改善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作者以山东省会城市群为例,基于空气质量指数以及6种分项污染物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①尽管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施以来山东省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双重差分检验结果并不显著。②不同污染物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显著降低了SO2、CO和NO2的浓度,PM2.5和PM10浓度的双重差分项估计系数均为正且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O3浓度在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后显著上升。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在于大气污染治理及空气质量改善的长期性、参与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强有力协调机构的缺失、联防联控制度建设不完备以及合作治污能力不足等。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避免陷入“集体行动困境”是未来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重点。
全文
[
PDF
2328.0 MB ] 2016.4 (3):3-21 浏览( 2998 )
城市化大潮下的农村真的衰落了吗?
作者:
宋迎昌
[摘要]
农村衰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者以城市化为研究视角,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和文献梳理,认为农村的相对衰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普遍性。人口流失是农村衰落的主因,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村人口流失的诱因,农村衰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副产品。对农村衰落要有科学理性认识,要承认农村相对城市发展而出现衰落的事实。农村衰落能够带来生态环境效益,农村衰落不会危及粮食安全,对农村衰落的带来的深远影响要有预判。农业、农村、农民并不是“三合一”的利益共同体或者命运共同体,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面对城市化大潮下的农村衰落,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农民问题。政府应该帮扶农民,并致力于培育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新型农民。
全文
[
PDF
1203.0 MB ] 2016.3 (3):3-19 浏览( 2502 )
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与应用 &...
作者:
史丹 王俊杰
[摘要]
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评估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作者介绍了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几种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及其相关应用,包括预防性支出法和替代成本法两种市场价值评估方法,意愿调查法、选择实验法、特征价格法和旅行成本法四种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以及经常被忽略的级差地租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尽管这些方法应用广泛,但还有许多需要注意之处。目前,国内关于城市和近郊生态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研究还非常稀缺。对于我国正在尝试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而言,只有全国或某个较大区域的生态环境的总经济价值才有意义。将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应用到这些问题的分析之中,能产生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外主流的价值评估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理论相结合有助于进行生态环境的总经济价值评估。
全文
[
PDF
1062.0 MB ] 2016.2 (3):3-16 浏览( 2600 )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的特征、问题与未来发展
作者:
金桥 徐佳丽
[摘要]
上海大型居住社区是一类特殊社区,具有“居住社区”“保障社区”“速成社区”“弱势社区”、“问题社区”“无根社区”和“镇管社区”等特征和标签。基于2014年问卷调查数据,作者分析了上海大型居住社区的特征、问题体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大型居住社区的特征构成了多层次的问题体系,区位偏远引发了交通不便和就业困难,公共服务资源欠缺与生活不便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区人口结构失衡,而人口结构的失衡既带来一系列治理难题,也制约着社区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同时,作者分析了上海市人口结构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而从配套改善、去标签化、产城融合、加强治理和多元服务等角度提出促进大型居住社区健康发展的思考。
全文
[
PDF
995.0 MB ] 2016.1 (3):15-28 浏览( 2685 )
基于污染物排放的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研究  ...
作者:
安树伟 郁鹏 母爱英
[摘要]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作者研究了京津冀大气污染排放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京津冀大气污染状况与能源消费情况,明确了京津冀大气污染与河北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加有直接的联系,并认为河北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加与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有关,北京向河北产业转移加重了河北偏重的产业结构。由于京津冀三地环保支付能力的巨大差异,河北自身很难解决这一治理难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的现实诉求和长期目标,给出了解决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的短期政策安排与长期战略选择。短期政策着眼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重点把北京企业向河北转移与河北污染企业转出去或关闭结合起来;长期战略则强调引入市场机制,以制度激励推动科技进步和环境质量提升。
全文
[
PDF
1387.0 MB ] 2016.2 (3):17-30 浏览( 2581 )
高学历女性:城市婚姻市场上的弱者?
作者:
吴要武
[摘要]
高校扩招不仅使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口在相应队列中的比例增加,还改变了高学历人口的性别结构,女性所占比例持续提高。她们进入婚姻市场时,传统的“男高女低”婚配模式却没有发生变化,导致不婚或延迟结婚的高学历女性增加。城市高学历女性的婚姻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关注。当婚姻市场上的性别结构发生变化时,打破传统婚配模式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作者使用近几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以及全国妇联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城市和农村婚姻市场上不同受教育群体婚姻状况的变化,发现2000~2010年期间,高学历女性匹配低学历男性和中等学历男性匹配高学历女性的比重均为上升,男女双方都坚持传统的婚姻模式,婚姻市场呈现粘滞性。尽管如此,高学历女性并不是弱势群体,真正的弱势群体是主要分布在农村的低学历男性,他们是婚姻市场上的被剥夺者。
全文
[
PDF
1065.0 MB ] 2016.3 (3):20-34 浏览( 2591 )
中国城市居民国内旅游需求的成本结构与邻居效应 &n...
作者:
谢慧明 俞梦绮 沈满洪
[摘要]
旅行成本结构和空间溢出效应是影响国内旅游需求的关键因素。基于停留时间外生和内生两类旅行成本模型,作者根据地理、经济和综合空间权重矩阵定义了三类“邻居”,并测度了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国39个城市2000~2007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国内旅游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以经济“邻居”的效应最为显著;第二,总成本、旅行成本和时间机会成本与国内旅游需求呈负相关且缺乏弹性,收入弹性小于时间机会成本弹性;第三,平均年龄与出游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拐点位于44~45岁之间,这些游客具有相对更高的时间机会成本。因此,加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能有效地扩大国内旅游需求,提高旅游产品价格和针对那些具有较高时间机会成本的游客进行旅游营销有助于增加国内旅游收入。
全文
[
PDF
1057.0 MB ] 2016.4 (3):22-37 浏览( 2644 )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网络结构特点研究——基于高水平论文合作网络的分析
作者:
金钟范 张广
[摘要]
城市之间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为此需要对中国城市间科技合作创新网络特点进行深入探索。作者基于高科技论文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一认识,追索跨城市高水平科技论文合作情况,构建由此合作形成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网络矩阵,并据此考察2000~2010年间其网络系统结构特点及其演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科技创新网络快速发展,但发展水平仍较低;网络主导城市对跨区分布,而联系键区位倾向性显著,集中于东部城市之间;网络主导城市构成相对稳定,首位结点城市(北京)发展不足;凝聚子群开始发育,但不论是全国性还是区域性的高能级者发展皆不充分,最大者也仅为25城市规模,三大城市群均未形成完备凝聚子群。
全文
[
PDF
1581.0 MB ] 2016.1 (3):29-48 浏览( 2941 )
中国的环境污染排放会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吗? &n...
作者:
董晓松 杨大力
[摘要]
一般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提升,污染排放将先增后减,即呈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然而中国并不能完美地展现这一规律,这可能是中国作为人口与制造业大国的特殊内外因组合所致。将污染排放分为生产污染排放与生活污染排放,作者选取废水(污水)排放量、COD排放量和SO2排放量三项指标,基于1997年~2013年全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分别检验生产污染、生活污染人均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污染排放与生活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异步性;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城镇化率的上升以及经济等因素的改变,中国污染排放有些指数的拐点初现,但总体进入转折期的前景尚不明朗。
全文
[
PDF
1233.0 MB ] 2016.2 (3):31-45 浏览( 2546 )
1
2
3
4
您是第 1795704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